「兩男一女」是個「嬲」字,而「兩女一男」呢?對不少爸爸們來說是個一「煩」字!很多新手爸爸的最大煩惱,就是夾在婆媳之間,媽媽不住要「幫手」,但太太一心想抖抖,手掌手背都是肉,爸爸們難免覺得心很累……別忘了,有時還有岳父岳母加入戰團!
特別是近半年來,很多準爸爸媽媽們因為疫情而請不到工人姐姐,託嬰服務又動輒要排一年半載,於是父母們要麼其中一方要放棄全職工作照顧BB,不然就要靠長老們幫手了。 我們可能會遇上的五種長老 事實上,能有一位有經驗的長輩從旁協助指導,確實能夠令父母更快上手和更有信心。不過,他們若非最強的後盾,則多半都會是最大的惡夢。 有些長老們過度介入和堅持,經常讓我們感到困擾,一方面不想得失長輩,但事情關乎到自己仔女,又實在無法不出聲。 綜合所聽所聞,我將協助照顧孫兒的長輩分成了五類: 1. 權威型 - 全面介入,要求父母按照他的方法行事; 2. 協作型 - 高度參與,會提出意見,有商有量; 3. 助手型 - 被動參與,只會在父母要求時才幫手; 4. 享樂型 - 間中抱下玩下睇下ok,照顧?No way! 5. 失蹤型 - 身在異地、健康問題或其他原因下近乎完全不參與。 你認為哪種長老最令父母頭痛? 哪種長老最使人頭痛? 其實,在我父職工作中,我觀察到的是長老屬於哪一型並非重點,關鍵在於「落差」。 有時開爸爸組,我會讓準爸爸們分別評估一下他們家中長老會覺得自己是哪一型,而準爸爸們又認為他們屬於那一類,看看兩者是否一致,以及這個類型又是否與父母的期望相符,如果當中有落差,那BB出生後往往出現爭著湊或者無人湊的情況。 大家現在也可以評估一下你的家中長老又是哪一型?若發現大事不妙,不妨參考一下以下的對策! 長老溝通大法 1. 溝通時得盡量仔細和具體 與長輩商討照顧BB分工之時,總讓我想起當年結婚計劃擺酒的情況。相信大家都身同感受,即使長輩說隨你們意思,他們心目中的隨意與年輕一輩的隨意可能大相逕庭!上一代的隨意,或指擺個二十圍,而下一代的隨意,可以是旅行結婚,同親友食餐便飯。 有位朋友在太太坐月期間,因為沒說清楚具體,岳母早上八點就來到幫手,同一時間工人、陪月都在,但BB和太太卻在睡覺,於是岳母便不斷找事情做,將工人和陪月的工作重新「審批」一次。朋友很隨便說一句下次不用太早上來,卻令岳母感到被拒絕了! 所以與長輩討論之時,請盡量地仔細和具體,減少大家期望上的落差,自然能免了一些矛盾與誤會。 例如我朋友現在都學懂了,會說:「麻煩你了!明日的下午十二點到六點左右,可以幫手照顧BB嗎?通常下午BB需要吃兩餐奶和午睡兩小時,這兩件事真的要麻煩你了!我們大概六點左右回,之後會和他洗澡的。有甚麼事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們的,多謝你幫手呀!」 具體說明時間和需要對方幫忙的地方,以及其他情況怎樣辦,令大家都感到清楚和實在,再加上感謝的語句,就更能讓長輩感到被尊重和肯定了。 2. 了解長老表達愛的方式 另一位爸爸跟我分享,岳母明明自己行動有點不便,即使家中有工人,偏偏仍要搶著買餸煲湯,既令他們擔心之餘,她自己又常喊辛苦。如果是你,會不會覺得煩? 然而,有時上一代就是希望透過實際行動去關心BB,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法,很多時,這也是讓他們「有點細藝」,體現自己價值的過程,因此當他們的做法不被認同和欣賞,他們會容易感到失落,覺得沒人了解他們的苦心。 與其坐著等長輩用自己的方法介入,然後我們無奈接受,我們不妨可以考慮主動出擊,主動安排一些適合給長老發揮的地方和弄孫為樂的機會,這樣就既能滿足到長輩所需,增進三代間的感情,亦可以間接地減少他們在其他不方便的地方介入的機會。 3. 成為祖父母,也要學 常言活到老,學到老,其實成為祖輩也要學習。 正如新手父母,長輩也需要邊做邊學,慢慢適應祖父母的身份,接受子女都已經成家立室、為人父母,並學習如何和女婿、新抱以及兒孫相處,對年長者來說這未必是件容易的事,還是需要父母們多點耐性和忍耐。 長老們亦不一定懂得現今父母的需要和育兒的手法,但他們多不會察覺和承認,當出現矛盾之時,就更不會認!所以準父母們自己在學習準備之時,不妨也將資料傳給有機會參與照顧的長輩們看看,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新一代的育兒觀念和方法。 比起被後輩所指點,他們更享受自己有新發現的感覺,甚至還會很熱衷地和你們分享他們的所獲,每天將他們看到的資料與長輩圖一起發送到你的WhatsApp。 社署也有專給祖父母學習湊孫的課程 (詳細資料:https://www.swd.gov.hk/tc/index/site_pubsvc/page_family/sub_listofserv/id_projectcct/ ),爸爸媽媽可以嘗試介紹給他們。 人生就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旅程,對BB是,對我們是,對長輩亦是。 相片來源:《野蠻奶奶大戰戈師奶》劇照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
Details
鍾斯曉新手爸爸。十多年駐校工作經驗,現於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負責推廣父職相關服務,協助父親過渡親職生涯,享受育兒生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