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懷孕資訊中時常會看到或聽到女士產前、產後抑鬱,那麼男士又會否有同樣的問題呢?
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(CDC)的統計,約有5%到10%的新手爸爸有產後憂鬱症。若老婆得產後憂鬱症,先生出現同樣狀況的比例更是高達25%至50%。 事實上男性在懷孕前後所面對的轉變縱不如女性般明顯,但也絕對不少。現代男士除了要養家,也要負起照顧BB和太太的責任,那上工作家庭的平衡、婆媳關係等問題,男士面對的壓力絕對不少,有出現抑鬱情況也是可以預期。然而男性產後憂鬱的情況卻常被被大眾所忽略。 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(Anglia Ruskin)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維倫.史瓦密(Viren Swami)教授所領導的團隊以刊登廣告的方式招募到406名年齡介於18至70歲的民眾,並安排所有人接受問卷訪談,目的在瞭解一般人對男性產後憂鬱症的認知。 研究人員請每位受訪者閱讀兩段關於產後憂鬱症病情的描述。當中的主角分別是30歲的女性患者和30歲的男性患者,兩人皆有一個出生4週的孩子,症狀都是情緒普遍低落、凡事喪失興趣、難以專注與失眠等。接著要求大家回答兩位主角是否有精神異常,以及可能是什麼問題。 有97%的受訪者認為女主角精神異常,覺得男主角也是的約76%。另外,約90%的受訪者指出女主角患產後憂鬱症,卻只有46.4%的人指出男主角也有產後憂鬱症。換句話說,大多數的人均察覺到男主角不太對勁,但過半數都不認為是產後憂鬱症,在訪談中傾向解釋為「壓力太大」、「過度疲勞」、「焦慮」、「感覺受到冷落」。 研究者表示,相較於女性的產後憂鬱症,受訪對象對於男性罹患產後憂鬱症大都表現出輕忽的態度,或是感到不以為然。他們似乎未意識到男性也可能會有產後應鬱症。 香港的醫院和母嬰健康院都會為媽媽的抑鬱情況作評估和跟進,不過爸爸們暫時都未有相應的服務。所以爸爸們真的要多點留意自己的壓力和狀態,照顧太太和BB之餘,都要照顧好自己。「頂硬上」分分鐘得不償失,很可能到頭來影響到整個家庭呢。 研究資料節錄來源:https://health.gvm.com.tw/article/71927 Photo by AJ Garcia on Unsplash
除了報名收費的課堂,奶粉商、醫院間中也有提供免費的初生嬰兒照顧的講座或工作坊,而互聯網絡發達,其實不缺關於餵奶、換片、沖涼等的文章和短片,但爸爸們常會遇到兩個情況,第一就是資訊太雜亂,每篇文章所說的都有點不同,討論區的留言就更加是「百花齊放」,有時看完了資料,心裡反而更多問號;另一個常見的情況,就是無論看過多少資料,到實戰時仍是感到信心不足。
就第一個情況,建議爸爸可以參考一兩個可靠的資訊源,例如衛生署網頁內的資料已經相當齊備,而其實不同手法效果未必相差很遠,爸爸選一個對自己來說「順手」的方法就可以了,不過要留意照顧者之間做法的一致性,一致的做法能讓BB更易適應。 另外BB的習性也要留心,以換片為例,因為鬆開黏貼時腹部的壓力減少了,有些BB會常在這時候小便,所以有些方法就教家長鬆了尿片黏貼後不要立即打開,先等一會讓BB小便 。這些細節位是需要爸爸們在實戰中「執生」慢慢嘗試和學習的。 而第二個情況可以說是無可避免,塑膠模型與真人實在有明顯的分別,無論練習過多少次,第一次手中抱著自己的孩子時還是難免心驚膽跳。開初之時,如果有陪月員或有經驗的家人幫手和指導一下,父母們會安心和容易上手得多。只要多嘗試,很快爸爸們都會變「熟手技工」。爸爸們也可考慮透過附近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申請家務指導服務,專業的家務指導員會免費教導父母照顧BB的日常呢。 參考資料: 衛生署 - 嬰幼兒護理 https://www.fhs.gov.hk/tc_chi/health_info/class_topic/ct_child_health/ch_newborn.html 家 務 指 導 服 務 https://www.swd.gov.hk/tc/index/site_pubsvc/page_family/sub_listofserv/id_familyaide/ 傳統「男主外、女主內」的角色分工,在今時今日未必再是那麼清晰,男士對家庭的參與和子女的照顧日漸增加,這改變來得快而明顯,難免部份男士會對「湊仔」感到不習慣,甚致尷尬。
爸爸對太太坦白說出自己「不自在」的感覺是重要的,不然太太可能會誤以為爸爸不願意照顧BB。而太太的體諒和對爸爸的參與表達欣賞都可以鼓勵爸爸作更多嘗試。 然而要刻服這問題,爸爸亦必須行出一步,作出嘗試。爸爸可以提醒自己的子女成長的獨特性和重要性來鼓舞自己(見另文),另外爸爸投入愈多,BB也自然會愈喜歡爸爸,這對爸爸來說往往是最佳的鼓勵,看著BB的反應,自會感受到做「湊仔公」的快樂。或許自己不覺,但在很多人眼中,暖男爸爸有時也是一種魅力所在! 無可否認,媽媽在育兒上是有「早起步」的優勢,因為早在十月懷胎過程中,媽媽已開始與BB建立起的連繫,加上產假期間的朝夕相對,餵哺母乳的親密接觸,這些都是爸爸無法參與和比擬的。因此爸爸在照顧子女的起步上有點落後是很常發生。研究顯示爸爸的投入程度,隨BB長大,透過相處,自會日漸增加。爸爸無需要因此氣餒,只要願意多陪伴、多嘗試和練習,爸爸也自然能與子女建立親密關係,照顧上也會變得熟手。
父母們也無需硬要互相比較,因為大家擅長的部份、付出的方式都可能有所不同。男士可能更擅長和傾向於物資環境上的準備,例如裝修居所、砌BB床。爸爸也有自己獨特和擅長的角色 (見另文),各擅勝長,互相支持,自然能給BB更好的成長環境。 父母或許會聽過上一輩說「唔好一喊就抱,成日抱會寵壞BB」,到底這是否真的? 要解答這問題,父母先要分清甚麼是「操控性行為」。「操控性行為」說白一點就是心機重,孩子運用他的反應影響大人對待他的模式。例如孩子想要買玩具不果,便大哭大鬧仰躺地上,如果大人的反應是讓步妥協,或者即使嚴厲斥責他但最後仍買了給他,那麼孩子也就學到了大哭大鬧是有用的,只要堅持哭下去鬧下去就會得到他期待的結果。 BB是有能力學習和適應環境,所以他們會學到他們的反應將會帶來的結果,然而一般來說,15個月以下的BB仍未學懂「操控性行為」,他們的反應都只是直接地按照他們的身心理所需,餓了、冷了、怕了……便哭。對初生嬰兒來說,哭接近是他們唯一對外界求助的方法,當他們逐漸長大,表情、聲音等表達方式也會日漸豐富。 當BB哭鬧時,可以先察看一下環境和BB的狀況,看看有否東西令他感到不適,如果情況持續的話亦有可能是生病了,確認了沒有問題之後,按情況用不同方法安撫一下BB。抱是讓BB安心的一個好方法,若不想BB習慣經常被抱,也可選擇輕拍他,對他輕聲說話、唱歌等方法,重點是讓BB了解到當他有需要時,父母是會在他身旁和回應他的,這點對建立起親子關係與及BB的安全感非常重要。 喊不一定要即抱,但對初生BB來說,多抱也不會寵壞。抱多抱少?爸爸們不妨按自己臂力考慮一下﹙笑﹚。 |
Details
鍾斯曉新手爸爸。十多年駐校工作經驗,現於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負責推廣父職相關服務,協助父親過渡親職生涯,享受育兒生活。 |